“猜猜孩子們臨摹這幅
《清明上河圖》用了多久?
15名學生只用了一周時間。
了不起吧!”
在長春市第一五○中學美術教室,美術教師段英子驕傲地展示著學生們臨摹的《清明上河圖》。這是校內特色藝術社團伯虎畫社的首秀,更是學校落實“雙減”政策的碩果之一。整幅作品完全按照原畫比例繪制,參與臨摹的都是學校高一和高二年級的學生。
展示臨摹作品《清明上河圖》
多年來一五○中學始終堅持五育并舉特色育人,成立了藝體中心等部門,專注培養學生的特長發展,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段英子在2022年底組織成立校內特色藝術社團“伯虎畫社”,她說這是在實踐中踐行初心的寶貴機會。段英子深知中國傳統繪畫的魅力,她想讓更多學生走近國畫、讀懂國畫、感受國畫之美,通過美術教育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段英子帶學生從臨摹開始,這是她從教多年的探索。段英子認為:“臨摹的過程就是讓孩子們零距離接觸國畫的過程,是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實踐。”臨摹開始前,段英子做了很多準備。除了選擇中國傳統繪畫的典型代表《清明上河圖》做臨摹對象,她還試驗了很多繪畫工具,最終選定學生最為熟悉的圓珠筆作為臨摹工具。
臨摹作品《清明上河圖》 本組圖片 受訪者供圖
“這無疑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清明上河圖》線條豐富復雜,臨摹它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和耐力,我認為一個月能完成就很不錯了。”段英子說,學生們的精彩表現超出了她的預想。
為方便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段英子對學生進行了分組,畫室隨時開放,誰有時間誰來畫。看著不斷“提質增速”的作品,段英子用“震驚”形容當時的心情。
臨摹這樣一幅巨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些意外,就在每個小組都完成了大體輪廓、等待勾勒細節時,一名男生用錯了筆,導致畫紙出現了大塊的模糊,不得不從頭畫起,段英子本以為學生們會因此泄氣,沒想到其他同學紛紛放下手中的筆,去幫那位同學重畫。第二天晚上,重新來過的作品就完成了。
回想臨摹的過程,高二學生張永軒為小伙伴們點贊:“我們從來沒有用圓珠筆畫過國畫,相當于從零開始,大家都出奇地專注,認真聽老師講解,拿起筆的那一刻就完全沉浸其中。”
“臨摹的過程讓我感受到了國畫的美,更讓我懂得了做成一件事絕不是靠沖動,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懷抱夢想,腳踏實地。”高一學生周柏樂說。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臨摹讓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可觸可感,而孩子們在其中所表現出的互幫互助和勇于擔當的精神正是美育的宗旨,這遠遠超出了臨摹初期設置的教學目標。”段英子感嘆她也從中學到了很多。
這場“首秀”帶給段英子和學生極大的信心。新的一年里,段英子還會帶著學生采用不同方式感受國畫的獨特韻味,并用漫畫等學生喜愛的形式與傳統繪畫相結合,從青少年視角講好中國畫的故事。
網友留言:
@Freshforever|:有創意的老師和學生們!為他們點贊!
@玲瓏:培養文化自信,真好!希望更多的長春中小學向你們學校學習。啥時候我家孩子能上點這么有意義的美術課。
@YB: 用實際行動弘揚傳統文化,值得推廣。
@云門見玄:我看見是在拷貝臺“臨摹”的,是我們繪畫很正宗很專業的臨摹方式,而且孩子還是用的圓珠筆,意味著不能涂改,一點不能錯,很棒了!
來源:城市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昶